BOB电子竞技:海康机器人冲刺创业板距离国际巨头还远出路是技术创新?

  6 月 10 日,海康威视发布官方公告,董事会决议通过分拆旗下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拟赴创业板上市。  过去三年营收、利润不止三级跳,给了海康机器人上市的底气:实现营收从 8.52 亿增长至 27.4 亿,归母净利润从 3000 万出头暴涨至 4.85 亿,进步非同一般。  在亮眼的营收数据之外,很多看客可能对海康机器人很陌生。但事实上,海康机器人在业内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其机器视觉产品,如工业相机、智能读码器、智能相机和视觉控制器等,在电子、物流和汽车制造业需求极大;移动机器人业务则



  6 月 10 日,海康威视发布官方公告,董事会决议通过分拆旗下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拟赴创业板上市。

  过去三年营收、利润不止三级跳,给了海康机器人上市的底气:实现营收从 8.52 亿增长至 27.4 亿,归母净利润从 3000 万出头暴涨至 4.85 亿,进步非同一般。

  在亮眼的营收数据之外,很多看客可能对海康机器人很陌生。但事实上,海康机器人在业内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其机器视觉产品,如工业相机、智能读码器、智能相机和视觉控制器等,在电子、物流和汽车制造业需求极大;移动机器人业务则积累了 1500+B 端客户,保有量超过 3 万台,不久前刚和长安汽车达成合作。

  然而,和国外巨头相比,海康机器人的差距也很明显,国内也有收购了库卡的美的等对手虎视眈眈。市场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不断拓宽的应用边界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希望——而决胜的关键,还是在技术。

  6 月 10 日,海康威视发布官方公告,董事会决议通过分拆旗下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拟赴创业板上市。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此次分拆不会影响海康机器人的控制权,海康威视依然拥有 60% 的股份,是前者的控股股东。而分拆上市融资,则能为海康机器人带来更多发展资金。

  虽然上市计划才刚刚启动,外界对海康威视的又一个 IPO 已经十分期待。翻看海康机器人过去几年的业绩报告,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认为其上市前景绝对不输已经过会的萤石网络——过去三年实现飞跃式增长的营收和净利润,就是最好的证据。

  数据显示,2019-2021 年海康机器人实现营收分别为 8.52 亿、15.52 亿和 27.4 亿元,过去一年同比增长 103.26%;过去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 3010.44 万、8022.47 万和 4.85 亿元,实现十倍以上的爆发式增长。

  从营收、利润增长曲线 年是海康机器人扭亏为盈的关键转折点。在分拆完成之后,海康威视的合并报表仍将继续反映海康机器人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数据。至于此次分拆对海康威视财务状况的影响,官方给出的回应是 短期摊薄,长期利好 ,这也表明海康威视对机器人业务前景十分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康威视创新业务群的下属子公司中,海康机器人营收水平能排到第二,仅次于去年实现收入达 39.48 亿的智能家居业务。依托强大的营收能力和上市融资筹集所的资金,海康机器人承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深耕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两个主营业务。

  在亮眼的营收数据之外,很多看客可能对海康机器人很陌生。但事实上,海康机器人在业内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也积累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优质客户。

  机器视觉技术在 B/C 两端都有广泛应用,包括我们十分常见的自助支付等场景。而海康机器人目前主攻 B 端市场,落地在诸如物件识别、出入库管理、远程驾驶等传统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其中,工业相机、智能读码器、智能相机和视觉控制器是其主力产品,在电子、物流和汽车制造业需求极大。

  移动机器人业务同样将重心放在 B 端,海康机器人旗下的潜伏机器人、重载机器人、插取机器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线内。截至目前,其移动机器人产品积累了 1500+B 端客户,保有量超过 3 万台。

  今年 3 月 22 日,长安汽车和海康机器人合作筹建的工业 AI 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双方多位高层亲自到场参加该仪式,并对日后的合作寄予厚望。在这一次合作中,海康机器人将为长安汽车提供光学系统、光路计算学、图形识别算法等技术,长安汽车则将提供应用场景测试和核心工业数据,务求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据悉,这是汽车行业首个智能制造工业 AI 创新中心。从这一次合作也能看出,由于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的创新难度很大、涉及的核心技术十分庞杂,联合开发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则认为,对于即将独立上市的海康机器人而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吸引优质客户,都是为应对将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做的准备——毕竟和头部厂商相比,海康机器人的实力差距还很明显。

  根据 GGII(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报告,2020 年至 2025 年是移动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期。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底预计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362 亿元,销量有望超过 40 万台,2022 年的同比增长率则将达到 27.01% 的峰值。

  机器视觉行业的情况也类似。来自知名调研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 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4.48%,预计到 2026 年将超过 150 亿美元,安装量也连续五年稳定在 40 万台左右。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无论在机器视觉还是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海康机器人都还没爬上金字塔顶端。从海康机器人和头部厂商的对比中,我们也能看到前者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机器视觉赛道,来自美国的康耐视和来自日本的基恩士两大国际巨头增长势头也十分迅猛,领先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4 月 27 日,基恩士发布了最新财报。在截止 2022 年 3 月 20 日的财年里,基恩士实现收入约 57.82 亿美元;在利润端,营业利润高达 23.2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1%,营业利润率高达 55.4%,净利润更是同比暴涨 53.8%,各项数据表现都十分出色。

  康耐视虽然营收和利润不及基恩士,但增速毫不逊色。2021 财年年报显示,康耐视营收达 10.37 亿美元,归母净利润 2.8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7.88% 和 58.86%。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大巨头的业绩都在疫情爆发初期出现短暂滑坡,如今则已实现反弹。以基恩士为例,2020 财年销售额、经营利润同比分别下滑 2.48% 和 0.31%。业绩强势复苏,不仅证明行业大环境的改善,更印证了这两大巨头的韧性和号召力。

  对比前文提到的营收、利润数据,很明显海康机器人比基恩士、康耐视这些头部玩家仍有一段距离。更关键的是,基恩士和康耐视一直十分看重海外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这就意味着它们和海康机器人必然要短兵相接。

  虽然基恩士没有在最新财报中披露中国市场的具体销售数据,但从过去几年的增长势头来看,过去一年的成绩想必也不会差。毕竟在基恩士营收、利润双降的 2020 财年,中国市场销售额依然逆市增长 34.7%。

  库卡涉猎的业务虽不多,但其高负载机器人在汽车、铸造和医学行业十分受欢迎。作为世界首个成功研发电机驱动六轴机器人的老牌厂商,库卡和全球多家头部车企都有长期合作,包括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两个核心客户。

  而在最近几年,得益于较高的性价比和较低的操作门槛,其产品也在医学制药领域得到推广。在近期的 数字美的 2025 发布会上,美的还发布了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 WISHUG 和首款产品小惟机器人,进一步扩宽业务范围,对机器人行业显得野心勃勃。

  目前,面向 B 端的移动机器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AGV 传统工业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工业物流领域,提供基础的无人运输等服务;另一种是依托 AI 等高新技术的 AMR 自主移动机器人,由于具备智能传感和识别能力,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具备更高的科技附加值,是行业发展的侧重点。

  然而,根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2020 年之前国产 AMR 占有率仅为 4%,市场规模不足 6 亿,无论技术还是量产规模都和国际顶尖厂商有很大差距。

  当然,过去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入该行业,国内厂商也在进步。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工业应用型移动机器人(包括 AGV 和 AMR)销量达到 7.2 万台,同比增长 75.61%,超过 30 家企业年营收破亿,海康机器人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好消息是,虽然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两条赛道都还不够跻身一线,但市场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不断拓宽的应用边界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希望。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决胜的关键还是在技术。只有把握住技术风口、追上市场发展潮流,海康机器人和国内的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行业,才有机会跟上国际巨头的步伐。

  最近两年, 新基建 成为一个热门词,无论在半导体、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还是在汽车、采矿、物流以及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都越来越强调 新基建 的重要性。作为传统生产线向智能化升级的重要环节,无论机器视觉还是移动机器人,都有技术升级的需求。

  东莞证券研究所的研报指出,高端机器视觉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软件技术国产化替代率较低,现在仍要看外国巨头的脸色。数据显示,上游软硬件成本中,超过 80% 要交到外国技术 / 零件供应商的手中。尽管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以及给予了不少扶持,但本土厂商想突破技术瓶颈并不容易。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和其他行业优质企业的合作,是打破外围技术垄断的重要途径。

  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厂商在采集卡、光源、镜头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环节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以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为代表的 AI 四小龙 崛起给本土机器视觉厂商在技术上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现阶段,AI 技术对机器视觉产品的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 AI 技术的优点,提高图像处理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是海康机器人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再来看移动机器人领域。虽然得益于高性价比、高产能和低研发难度等优势,AGV 目前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未来,AMR 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对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要求更高的半导体、消费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GGII 就预测,到 2025 年 AMR 将占据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 48.4% 的市场份额,和 AGV 基本持平。

  包括海康机器人在内,国内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基本建立于 2014-2016 年期间,起步时间不算早,在技术、售价上和国外巨头都有很大差距。

  广证恒生统计的数据就显示,法国的 AXTER 和比利时的 Egemin 占据高端移动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两家公司的产品售价分别在 110 万和 100 万元左右。相比之下,海康机器人的产品售价平均在 15 万左右,和 GEEK+ 相当;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昆船、新松产品售价也较两大国外巨头低 25% 左右。

  想提高售价,就等提高技术含量;想获得更高利润,还得压低生产销售成本。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都得回归到核心零部件上。

  数据显示,移动机器人成本主要集中在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比超过 75%。在零部件中,又以减速器和运动控制器最为烧钱,技术壁垒也最高。短时间内,想完全跨过这些技术门槛并不容易。

  深知自身存在不足的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两个业务上都选择死磕自研技术。在不久前的新品发布会上,海康机器人发布了自研采集卡,支持 ISP 运算前置、彩色图像插值和图像翻转等功能。

  海康机器人 CEO 贾永华曾在去年的 AI Cloud 生态大会上说过,海康机器人将以 智能硬件为基石,软件科技为核心,打造软硬件结合的双核能力 。虽然现在和国外巨头相比还有差距,但立足科研、加强自研技术,总归会有进步的希望。

  今年 1 月份,海康机器人投资 15.34 亿打造的全新智能制造基地宣布落地杭州桐庐县。这个新基地计划年产能是 10 万台移动机器人和 500 万套机器视觉产品,将采取全智能生产模式。

  除此之外,海康机器人在西安和杭州的两个研发中心在同步扩容,前者研发团队规模预计在 2022 年提升 70%。在今年 3 月份的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新技术及新品发布会上,副总裁张文聪也谈到过公司的扩张计划:

  我们做了多套备选方案,保证了产品供应链的安全,营销端也持续推进区域下沉,新增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天津 5 个分公司,截止目前在全国已拥有 10 个分公司、下辖 36 个办事处。

  在大步迈向资本市场之后,相信海康机器人的扩张还会继续,甚至变得更加积极。无论机器视觉也好,移动机器人也罢,未来都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海康机器人的前方有无限可能。

  而我们最期待的,是在海康机器人这一批本土企业的带领下,中国能追上美国、日本等霸主,在全球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上一篇:欢迎来到机器人的世界!国产机器人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下一篇:全省首个物资上下架RPA机器人在山阳供电公司上线